革命性Switle 水洗吸塵頭4大賣點介紹:食物、嘔吐物輕鬆清潔!

清潔神器推薦—— Switle 噴水式掃除器!即使家中養了寵物,都可以猶如貴婦一樣,不需沾污雙手就可將排泄物清除?不小心翻瀉了湯品於毛毯上都可以輕鬆處理?你需要的是一部有「水洗」功能的吸塵機。不過相信不多人會為了一個功能而掉棄家中正常運作的吸塵機並購入一部全新的。為了令各位更慳錢丶慳位丶慳資源,以下就為大家介紹一款令你吸塵機變身成可水洗式的神器! 日本 Switle 噴水式掃除器 (配合吸塵機使用) Switle並不是一部吸塵機,它是一個吸塵機頭,只需要將它安裝上你家中原有的吸塵機,就可以令一般的吸塵機變身成為有「水洗」功能的新型吸塵機。 怕家中的吸塵機不能使用?不怕,它可連接到市面上99%的吸塵機(但如果是棒型、便攜和機器人吸塵器便不能使用)。使用方法亦非常簡單,只需於吸塵頭的儲水盒中加水,然後接上你家中的吸塵機,按下開關就可以輕鬆處理污漬。就算是寵物的排泄物或是撒出來的湯汁,它都可以一一吸走。另外,即使你不小心將吸塵機頭傾倒,它都不會將吸入的污漬逆流到連接的吸塵機中,使用時絕對可以放心。 賣點一:革命性設計 Switle擁有多個專利設計,不但可以為你帶來強大的清潔能力,更能令整個清潔過程更順利地進行。主要有的專利設計分別有: 賣點二:運作原理 其實這個有多個專利的Switle運作原理非常易明。其運用內部的水循環系統,用家只需將清水及清潔劑倒入水箱(500ml)內,然後再反覆於污漬上吸擦,吸上來的水與污漬會帶進污水箱(600ml)內,而不會混進你本身的吸塵機中,只有清潔的空氣會通過管道流到吸塵機主體內。清潔不再怕有異味或弄髒手。於地毯上使用,可令其如水洗過一樣乾淨,吸入的污漬垃圾更不會為家居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賣點三:液體丶固體輕鬆吸淨 吸洗咖啡漬示範: 吸洗醫油示範: 吸洗拉麵示範: 賣點四:使用方便 別看它附有一個污水箱就以為使用時會不太方便。為了更方便各位打掃家居,Switle擁有輕鬆手拿的獨特手柄形狀,而且體積只有148 x 283 x 506mm,重量只有1.2kg,既不佔空間又容易提著使用。 有了以上的神器,你就可以輕鬆為家中原有的吸塵機「升級」,從此不論處理固體或液體污漬都更輕鬆!

Read More

失眠解決攻略!5招快速入睡方法+3大安眠神器推薦

都市人的生活忙碌,令身心不能放鬆。晚上明明是最佳的休息時間,卻因為種種的壓力,令你未能輕易入睡。「失眠」,已經是不少城市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為了令大家可以每晚都順利的進入夢鄉,以下就帶來5招讓你快速入睡的方法! 1. 放鬆肌肉 身體繃緊是失眠的原因之一,有不少人認為自己已經放鬆了,但事實是身體仍然非常的繃緊。所以失眠的你不妨使用一下「間歇性肌肉放鬆法」。睡覺前,先先雙手握拳,拉緊二頭肌和前臂,同時控制全身其他位置也繃緊起來,再慢慢把身體放鬆20秒,重複約20次。當使用以上的放鬆方法,放鬆狀態就會告訴腦袋你要休息了,並可讓整個人心情平靜下來,所以你可更易入睡。 2. 調節呼吸 調節呼吸可以令你的壓力有所減輕,整個人平靜下來。早前​美國哈佛醫學博士Dr. Andrew Weil提倡​過​的「4-7-8呼吸法」就是一個不錯的調節呼吸的方法,因為它可以透過深深的吸氣吐氣讓更多的氧氣進入肺部,令你放鬆。​睡前利用鼻子吸氣4秒、然後再憋氣7秒,最後慢慢地呼氣8秒。以上動作重複3次後,你便會睡得比BB更香。你這組動作初開始做可能要多做幾次,才會有效,但只要堅持下去,1星期你便可以60秒內安穩入睡。 3. 舒適環境 要有一個舒適的環境,才可以令你更輕易的入睡。有失眠問題的你,不妨可利用香薰或精油令你的倍感輕鬆。在睡覺前點香薰或精油有助放鬆身體丶撫平情緒丶舒緩壓力及提升睡眠品質。在挑選精油方面,如是過度勞累的人可使用薰衣草底天竺葵精油;而思緒混亂的人,就可以使用花梨木或乳香精油。 4. 飲食 在失眠時,可喝牛奶幫助入眠。由於當中有人體必要的胺基酸(色胺酸),它可以幫助身體分泌血清素,所以能助你入睡。不過這個方法未必人人適用,因為牛奶亦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所以喝熱牛奶亦會促進血液循環,反而令你更為精神。所以最好於喝牛奶時配一點餅乾或麵包,因鈣質可安定神經,高醣食物會刺激血管收縮素的分泌,自然能令你更易入睡。另外,如有失眠問題就不應於睡前飲用咖啡或綠茶,因為它們會干擾你的睡眠。除了牛奶外,用薰衣草茶或花果茶也是不錯的咖啡替代品,它們都可以令你的身體放鬆,有助睡眠。 5. 利用眼罩 以上的方法都未可令你快速入睡?以下就為你帶來只需9分鐘就可入眠的方法! 你需要的是一個 Luuna 超強智能腦電波助眠眼罩。它會從你的腦波中智能學習,並產生與你身體節奏相協調的音樂和聲音,為每個人創作最適合的催眠曲,貼身的為你帶來拯救失眠的專利聲波!另外,你亦可利用它的智能APP,透過多項記錄管理,你可以擁有各種個性化放鬆模式,令你更顯著的改善睡眠質素。而它利用優質的蛋白材質製成,觸感有如嬰兒的肌膚一樣,睡覺時戴著亦非常舒適。為了更方便大家的日常使用,它設有貓眼小孔,讓你能於戴眼罩時都可看手機。 更多助眠產品推薦: 1. Homerion Pulse Egg 減壓脈衝蛋 手是我們的「第二個大腦」,左右手分別控制左右大腦。當失眠人士手握Homerion Pulse Egg減壓脈衝蛋時,可以透過「手部電刺激」原理,紓緩由緊張情緒或壓力引起的失眠。Homerion Pulse Egg減壓脈衝蛋設有relax放鬆模式及active主動模式,利用不同的刺激頻率,放鬆助眠或刺激思考,喚醒大腦。 2. Pegasi 智能睡眠眼鏡第二代 PEGASI 智能眼鏡 24 小時私人睡眠管家,實時監測您的睡眠素質與健康生活,只需一個簡單動作就能輕鬆解決 6 大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和起床困難、容易被喚醒、多夢及深度睡眠少、生理時鐘的紊亂、時差綜合症。使用 7 天後便能有顯著的改善,0 副作用光學調節,區別傳統治療帶來的不良反應和藥物依賴,0 障礙攜帶型佩戴,360° 融入生活的不同場合,使用簡單、可折疊框架攜帶方便。 3. Homerion Pulswitch 手部護理放鬆安眠器 當你無法入睡或是感到煩躁時,讓它為你放鬆緊張心情。其刺激頻率逐漸降低。此模式的頻率變化可以令你的心情得以放鬆。 相信只要好好善用以上方法,以後的每一晚你都可以輕鬆的進入夢鄉,享受每個美夢。

Read More

研究:1年唔洗床墊暗藏300萬隻細菌!即學簡單5步洗床褥方法

如果一個星期唔洗寢具、床單、被套,到底會有幾多細菌?專家早前進行研究,四星期至7年內不洗寢具,當中會暗藏多少細菌。原來1年不洗床褥,會有300萬隻細菌,比馬桶坐墊高出1萬7千倍的細菌。如果唔想與細菌同眠,即學結何清洗床褥、梳化! 一般家庭每星期會清洗一次床單、枕頭袋,但甚少人有定期洗梳化、洗床墊、洗床褥的習慣。因為梳化、床墊、床褥的體積大,無法放入洗衣機清洗,但長期使用難免會累積細菌及污積。不過,家居物品其實很容易藏有細菌,但很多時候會因為難清潔而被忽略,例如係布梳化、窗簾、檯布、坐墊、抱枕、毛公仔此類布藝家品,就算用了抹布、掃把、地拖、吸塵機清潔,看似乾淨,但仍暗藏多年的毛髮皮屑,而當中的塵蟎及細菌隨時令屋企小朋友或者毛孩敏感發作! 不洗床褥細菌量有多少? 台灣黃軒醫生曾經進行研究,調查不同時間內不洗寢具會有多少細菌。以床墊為例,1年內不洗會有300萬隻細菌;2年不洗會有900萬隻細菌;5年不洗會有1,300萬隻細菌;7年不洗更加會有1,600萬隻細菌。如果不想與細菌同眠,當然要定期清潔寢具。以下為大家直擊洗床褥方法步驟、以及日常打理、清洗床褥的好工具! 床褥清洗方法: 黃軒醫生指出,無論是否要清潔床墊都應定期反轉床墊,而傳統的看法是每三個月翻轉一次床墊。 清潔床墊所需材料: 床褥清洗方法步驟: 床褥清洗工具介紹 1. 布藝製品清潔神器 如果家中有很多布藝製品,就建議大家可以使用IRIS OHYAMA布藝清潔機進行清潔。它專門用來清洗布藝傢俱,適用於梳化、床褥、窗簾、地氈、嬰兒座墊、嬰兒車、 寵物用品等等。此外,可以配合清潔劑使用,快速去除布藝品上的污漬。 IRIS OHYAMA 布藝清潔機 RNS-300 IRIS OHYAMA 布藝清潔機,可以深層吸洗布藝傢俱的污漬。用途極廣,各類布藝適用:梳化、床褥、窗簾、地氈、嬰兒座墊、嬰兒車、寵物用品等等。附設扇形噴頭,方便重點噴灑污漬,加強過水吸洗效果。 2. 除塵蟎好幫手 以為表面乾淨已經足夠?其實床墊可能暗藏不少塵蟎,造成過敏與毛孔阻塞、發炎或破壞髮根健康。只要利用除塵蟎吸塵機,就可以輕鬆去除塵蟎,令你可以安心入睡。 IRIS OHYAMA IC-FAC4 除塵蟎吸塵機 IRIS OHYAMA 史上吸力最強除塵蟎吸塵機! 加大功率令吸力大大提升,每分鐘拍打次數增至約14,000次,令潛藏於床舖的塵蟎及灰塵無所遁形。吸頭加寬 5cm 令打掃更省時。 3. 消毒殺菌好物 雖然漂白水殺菌力強,但是屬於化學的消毒劑,未必適合所有家庭使用。而次氯酸水被美國FDA視為可與食物接觸之殺菌劑,具殺菌、除臭及分解蔬果表面農藥等強勁的功效,對人體皮膚無害,能取代酒精、漂白水等刺激性的消毒劑,特別適合孕婦、嬰兒、小朋友、長者及寵物使用。 Flax Zia Pocket 天然殺菌消毒次氯酸水製造器 Zia pocket 只須鹽和水,3分鐘就可生成更勝酒精與漂白水的消毒除臭液(即次氯酸水),有效殺滅常見細菌: 大腸桿菌 、金黃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等; 無限量自家生產消毒水,對環境傷害減到最低,天然環保,長遠節省清潔開支;另外, 次氯酸水更具有很高的除臭效果,能去除寵物和煙草等的氣味; 製成的次氯酸水, 建議24小時內使用 以達到最佳殺菌消毒效果。 由今天開始,用以上方法保持寢具清潔,晚晚有覺好瞓!

Read More